6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多万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校友遍布海内海外、各行各业。长期以来,广大校友也用各种方式感念师恩、回馈母校。山高水长,母校情深。一代又一代桂工人,从学校奔赴天南海北、四面八方,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经世济国、倾力奉献。而作为广大桂工学子魂牵梦萦的母校也每年吸引大批校友返校,再叙师生情、同窗谊、母校缘。甲子校庆期间,校园小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校友,从他们的眼中来了解当时的学校,了解他们的母校情缘。
四年求学之路 三次校名更改
人物名片:叶金华,58级校友,1962年毕业于广西矿冶专科学校矿山机电专业,83岁高龄,已退休。
叶金华老人于1958年考入原桂林地质学校,当时他所学的是矿山机电专业,所在的专业是当时人数最多的一个专业,“这个专业在当时很热门,而且就业前景也很好,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这个专业感兴趣,相信自己的选择不会有错”,老人笑称。在他难忘的大学四年期间,他见证了学校的三次改名,分别是1958年7月改为广西冶金专科学校,1960年2月改为广西矿冶学院、1961年8月改为广西矿冶专科学校,见证了学校的数次更迭与发展变迁。
毕业后许多年间,由于忙于工作,都没有时间回母校看看,错过了很多次校庆活动,对此,他感到很遗憾。而在今年母校的60华诞之际,他第一次回到母校,即使年纪大,腿脚不方便,还是不辞劳累地赶回来,发现曾经的校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便是屏风校区的那栋教学楼,不管是熟悉还是陌生,这都是他魂牵梦萦的校园。
1958进入大学校园的他,遇上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曾被派到桂林其他地方炼钢,1960年也曾到过桂林的一个水库连续一两个月参加劳动会战,回忆起当时艰苦的岁月,老人更多的是青葱校园的美好记忆:学校在屏风山一处开垦土地种菜,食堂的菜基本都是学校自己种的,粮食定量,虽然经常吃不饱,但磨练了他战胜困难的意志。
“大学知识就像十根手指,虽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一定都能用得上,但相关知识与素养的储备必不可少”他把当年老师教导他的话告诉现在的小学弟、小学妹。“不要嫌弃工资低、就业方向与自己的所学专业不对口不要紧,要先就业再择业,等到工作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本事再去选择”针对这群孩子的询问,他很诚恳地答说。
58级校友叶金华讲述学校生活一脸笑容
记忆中的桂工,薪火相传
人物卡片:秦敬松,64级校友,毕业于原桂林冶金地质学校化探专业。
眼前这位老人,雨中撑伞游历母校,尽管岁月在他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但他依稀记得1964年入校的青涩懵懂的自己。在青春的缩影里,桂工伴他前行。
采访中,他讲起当年自己毅然选择了桂林冶金地质学校的化探专业,并与地质专业结下不解之缘。看了不少学校新建的教学楼,他对那栋五层教四楼情有独钟,那里是他学习生活三年的地方。老人记忆中的校园生活,条件艰苦,生活拮据,每周只有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六食堂才会提供一些荤菜,大家也不舍得去买。每一次的野外考察都让他筋疲力尽,但每一次的收获和发现都让他快乐欣喜。
看着眼前那群可爱的孩子,“甲子校庆之际,祝愿母校办越好,你们就是桂工的希望,”,他感叹道。
64级校友秦敬松与小记者一起逛校园
金桂飘香 母校情深
人物名片:吴金桂,1998年毕业于桂林工学院岩土建筑专业,福建人,现任福建校友会秘书长。
“桂林,顾名思义桂树成林”, 吴金桂学长说起自己当初就是奔着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而来,然后遇见了桂树成林的桂工,又碰巧名字为金桂,如此小何的缘分,开启了吴金桂学长4年难忘的大学生活。
20多年前,吴学长回忆,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步,跑完要打卡,然后早上基本都是做完英语早听力才去吃早餐,就算不是英语专业,当时的学长便是个认真学习拿奖学金的学霸。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仅有的闲暇活动就是看书和在屏风的桂工礼堂看跳舞。他们那时需要学习交谊舞,有扫舞盲的活动,他自己学会了交谊舞以后,还培训辅导别的同学,“那时的屏风食堂晚上便成了舞堂,放个音乐便可以一起练起来。”说起以前美好时光的吴金桂学长满脸笑容。除了练跳舞,最火的就是去图书馆自习,学长回忆图书馆永远满人,去晚一点点就没有座位。
他还参加了学工办助理和大学生记者团,也经常协助老师查寝,学长回忆记忆中与老师查寝的场景,很多人在熄灯之后仍用蜡烛看书。因为喜欢写文章便加入了记者团,在其中,他收获了来自各地团友的友谊。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他曾徒步漓江3次,多次出外旅行,每次回来都会写文记录并多篇发表在校报上。
20年来,吴金桂学长先后从事过多个行业。他说,人最开始就是一张白纸,想在上面写黑字、彩字还是画图看人们自己,不甘于当时地质行业不景气、每天重复悠闲写份地质报告的现状,他便尝试向旅游行业进军,之后又选择了玩具租赁行业,又加入了金融贸易行业,虽然困难重重,多次被迫转行,如今也在互联网金融贸易行业也小有成就。他说,昨天再困难的事在今天也会成为故事,要永远在寻找机会,你才有可能成功。
在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吴金桂学长重回母校,看着以前总爬上去吃饭背书的屏风山,看着越来越大越来越美越来越好的桂工,感慨万千,不管怎样,这里永远是他牵挂的地方。
94级校友吴金桂与小记者一起重温校园食堂饭菜
身在海外,心系母校
人物名片:牛广洲, 2006年7月毕业于桂林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现在海外工作。
牛广洲身为02级的学长,他是校友中非常年轻的一批人,虽然此前他多次回到母校,但今年他是第一次参加校庆,也是第一次来主讲一次校友会讲座,为外国语学院学弟学妹传授心得。
相隔10年,再次来到学校,牛广洲对雁山校区充满了好奇,“当时我们是在屏风校区上课的,那时候雁山校区还没有开土动工呢,很可惜,06年一毕业,07年就开始学生入住了。雁山校区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虽然缺少了些许熟悉感,但看到很多当年的老师,所以雁山校区还是给了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一晃十年,现在的牛广洲已经在海外工作多年,回想起当年刚毕业时,离开了象牙塔,他第一次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不易。“就我来说,边工作也要边学习,像日语、俄语,之前没学过,但是公司需要,你就要去学。” “在社会工作了,才后悔当时没有好好听老师的话。”他告诫学弟学妹们,“大学是个很好的吸收知识的平台,在学校,有老师等前辈的敦敦教诲,有同窗的支持鼓励,到了社会就不会有这么多在你身边耳提面命的人,多利用学校资源,到社会进行实践,为以后踏入社会打下基础。”在校期间,牛广洲加入了校学生会,担任团支书,与学生会的其他人合力创办了英语报。每当说起英语报,牛广洲都显得十分自豪,“创办英语报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从零到一,需要统筹兼顾很多方面,最后还是做得很成功,这是我大学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牛广洲鼓励同学自主创业,“虽然主要的是学习,但是对于大四的同学来说,自己创业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年轻不怕失败,就该多去冲、多去试。”
2002级牛广洲校友为学生作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