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60周年
首页校庆公告校庆新闻校友寄语校友风采魅力校园校庆捐赠联系我们
  校友寄语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寄语 > 正文
【甲子校庆】校庆主题征文选登(一)
2016-10-08 20:47   审核人:   (点击: )

【编者按】六十载沧桑砥砺,六十载弦歌不辍。2016年11月11日,我校将迎来六十周年华诞。为庆祝学校建校六十周年,充分展示桂工人牢记沧桑历史,紧跟时代大潮,弘扬桂工精神锐意创新进取的动人情怀和信心决心,自2015年5月开始,我校面向校内外开展了校庆主题征文(含回忆录征集)活动,得到了全体在校师生、离退休老同志、各地校友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参与。在征集活动期间,我们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为感谢大家对学校的关心支持,营造更加热烈浓厚的校庆氛围,我们特在校园网主页开辟专栏陆续刊登部分作品。限于篇幅原因,我们在尽量保持文章原貌、充分尊重原作者感情表达的基础上,对部分文章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我的教师梦
——为庆祝www. asia28365.com建校60周年而写

 

 

杨国清

 

  我喜爱教师这行职业,这是我小时的梦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一门任重道远的神圣职业,尤其是大学教授更令人尊敬。
  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被留在了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工作不到一年工夫,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冲击了我的教师梦,大学不招生了,学生没书读了,教师没有了施教的对象,再呆在学校实在是没什么意思了。在“干事不成,走又不行”的当时,我成了逍遥派。从小勤奋惯了的我,整天无所事事很是无聊,总得找点事做,无奈之下,玩起了无线电——装收音机,一玩就是两年。
  1968年底,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的召唤下,我去到了湘西大庸县(今张家界)天门山下的大坪公社,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69年下半年,“复课闹革命”潮流滚滚而来,我与68、69级学生下到了湘南的一个矿山—东波多金属矿。1970年底,我离开了学习、生活、工作14年的中南大学,去到了野外队锻炼,一干就是10年。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7年,全国大专院校全面恢复招生,1978年,桂林地校升级改名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校急需教师。1980年,我又回到了阔别10年的高校,在屏风山下重上大学讲台,续上了我的教师梦。
  初来桂林地院,一进大门就是一片荆棘丛生的树林,两旁的教学楼里有点零乱破旧,图书馆挤在教四楼一楼的东南角,食堂与大礼堂为连成一片的平房,进至家属区,几排三层楼的教工宿舍与招待所、学生宿舍彼肩相望,幼儿园夹在其中,教工宿舍区内外人员混杂居住,宿舍之间鸡窝成行,鸡群遍布,老鼠到处乱窜,给人的感觉乱糟糟的,不像是一个大学校园。当年只有地质、物探和化探3个系,教职工才百来号人,学生还不到300人,占地面积17.1万平方米(合256.6亩),颇有“袖珍大学”的感觉。
  而今的www. asia28365.com,经过几代“桂工人”的艰难创业,现在已办成了具有地质、材料、环境、旅游、土木、测绘、管理等学科优势、工、理、管、文、经、法、艺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一所自治区重点大学。至2015年9月止,学校已建成了屏风、雁山、安吉、空港4个校区,下设19个二级学院和一个独立学院,有71个本科专业;拥有 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校园总面积已达4000多亩,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万多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600多人,博士生导师42人。这样的飞跃发展,令人赞叹,让人骄傲,今昔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回顾我一辈子的风雨历程,虽然没作出什么轰轰烈烈的惊人成果,但感觉自已还是在竭尽全力,风风火火、实实在在地在为培养人才而努力,并以身为“桂工人”而骄傲。
  在www. asia28365.com的20多年间,我经历了发展化探系、创建环科系的两段艰辛历程。

  一、在化探—应用化学系的日子里

  1980年,我来校后就到了当时的化探系(后改为应用化学系)。在化探系的13年中,我与全系教职工一起为化探系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概括起来,干了以下实事:
  一是扩大了化探系的师资队伍。在原化探、分析两个教研室的基础上增设了地球化学教研室,并成立了科研室。为了扩大专业设置范围,1989年,又将原基础部的化学教研室和化学实验室并入我系,教职工队伍从原来的10来人增加到80多人,成了当时我校的第二大系。化探系除原有的专业课程外,还承担了全校基础化学课的教学任务,并且为后期扩建化学类专业蓄积了力量。
  二是扩展了专业。专业设置从原来的单一化探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工业分析专业,学生从原来的2个班扩大到4个班,为祖国的探矿事业输送了上万的化探和工业分析技术人才。化探系改名为应用化学系后,为扩建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为原冶金部(后为中国有色总公司)举办了多期化探培训班,培养了数百名化探骨干力量,分布在全国各地,为我国的地质找矿事业培养输送技术人材作出了努力。
  四是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强了教材建设的力度,全系教师除完成多种自编专业教材满足教学需求外,我个人还公开出版了《构造地球化学》一书,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后被出版社评为优秀图书,我也因而被聘为全国构造地球化学筹委会副主任委员。该书出版20多年后的今天,由于书店早已断货,不少读者还在电话索要,表明该书还继续有人在用,也表明该书在全国高校、学术界以及科技界中的学术影响还在继续。
  五是积极承担了科学研究任务,我们有一批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跑遍祖国的大西南以及大西北新疆大地,承担和完成了国家八五科研计划中的化探找矿任务,并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奖励。化探科研室也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的科研任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从化探系到应用化学系,办得红红火火,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大小科研项目也搞得热火,我院应用化学系在国内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地位,“化探专业”是全国大学中唯一的独特名称专业,在我国的地质类院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应用化学系已成为了我院的大系之一。

  二、绿色的希望—环境科学系的掘起

  从1979年到1993年,从化探系到应用化学系的15年中,化探专业愈办愈火,办出了规模,办出了名气。正当化探专业蒸蒸日上的时侯,1992年初,“市场经济”的最强音如春雷响彻祖国大地,辐射到了各个行业,大学专业建设如何与市场经济接轨?老专业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必答卷。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材市场的需求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化探专业的人材需求也日趋饱和,毕业生的去向已成了问题,在这种就业形势面临困境的形势下,谁也无法抗拒“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作为决策者,必须面对专业转型的残酷现实,化探专业转向何处?这是一个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需要分析,认为保护环境是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是不可或缺的产业。通过调查研究证实,除国内有几所大学设有环境专业外,其他大学尚没有这类专业,广西更是空白。我曾担任教育部高校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多年,一来对国内各高校所设边缘学科的专业及专业课程较为了解,二是自己在从事地球化学教学的实践中对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所带来的环境影响较为清楚,我系也增设了“环境地球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概念逐渐得以形成,并且当时在广西的高校中没有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专业。经系领导研究后,认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绿色的希望—“环境科学”的方向,化探专业宜转向环境科学。这一设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点赞,于是就选定了环境科学这一新的边缘学科。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决定新设环境科学系。经上报学院同意后,1993年5月,绿色的希望之系—环境科学系就此诞生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环境科学系刚一挂牌成立,就与原应用化学系分了家。当时我担任了环境科学系的第一任系主任兼书记,刘康怀为系副主任,胡祖生任系办公室主任,张力任实验室主任。
  虽然“系”的架子搭起了,我们除了有几间旧办公室,新系却还是一个“五无系”:一无教师、二无学生、三无实验室、四无科研项目,五无图书资料。这个新系怎么去办?这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既然认准了环境科学这个方向,我们绝不能被困难所吓倒,决心拿出创业精神,白手起家坚定地走下去!我们的办法是走向市场,利用社会力量吸引企业实体联合办学。在联合办学的实践中,通过我系全体教职工和联合办学单位1~2年的共同努力,先后把“五无系”的困难和问题都逐一解决了,环境科学系办出了水平,办出了效益,也办出了特色,这个“绿色希望”之系一下就红火了,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环境科学成了我院的热门专业。
  在创办环境科学系的艰难年代里,在我的记忆中抓了6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确定新办专业,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按照办环境科学专业的设想和国内人材市场的需求,首先确定了我系宜设的两个新专业: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这在当时的广西高校都是空白,并在当年就拟订了招生规模和教学计划。办学方向、计划一经确定后,就选择了桂林市城建局、环保局及其下属机构作为联合办学单位。有了联合办学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学生的来源、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993年,我系率先与自来水公司联合创办了给水排水专业,从开始谈判、签订办学合同到首批学生入学,只花了4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自来水公司还承诺:学生毕业后全部回广西自来水系统工作,创造了高效益联合办学的先例。当年在广西招收给水排水专科班后,决定第二年起专科、本科一起招,第三年起面向全国增招环境工程专业。因此,到1995年初,环境科学系的两个专业就走上了正轨,并且愈办愈火,为后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第二件大事:落实师资队伍。环境科学系成立的当年,系里迎来了第一个环工专业的年轻教师王敦球老师,但仅一个专业教师远远满足不了专业教学的需要,为解决新办专业的师资问题,我们采取了“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顺利地解决了“无专业教师”的问题。
  一是“请进来”——作法是借用社会力量调集师资队伍。桂林市自来水公司是一个拥有上亿固定资产的中型企业,所辖4个水厂技术先进,设备配套,并有数十名经验丰富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为此,1993年6月11日,我们率先与桂林市自来水公司签定了第一份联合办学协议。这样一来,学生进校后,教师就有了保障。当年,自来水公司应我们的要求,先后派出了6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专业教师,解决了新办专业中无专业教师的第一道难题。  
  二是“派出去”——就是将系里原有的化探专业教师送出去脱产进修、学习半年至一年,为他们的专业转向提供了学习条件和时间保证。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系里先后派出了多名年轻的原地化、化探专业教师赴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进修学习市政工程专业课程,使他们在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领域站稳了脚根,为后来专业转型的教学、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与桂林市自来水公司签定联合办学的协议后,又先后与市城建局、环保局以及其下属的市排水公司、市环卫处、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这就很顺利地解决了两个新办专业过渡时期的教师空缺问题。
  第三件大事是教学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由于是新办专业,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都是空白,必须另起炉灶重新建设。当时采取了分两步走的办法:
  第一步是缓兵之计。依靠联合办学单位的力量解决新专业学生的实验实习问题,这对各个联合办学单位来说是举手之劳。例如,对系里两个新办专业来说,市自来水公司各水厂、市排水公司各污水处理厂、市环卫处垃圾处理厂、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以及环境监测站等单位,设备先进,配套齐全,都是给水、排水、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各课程实验、实习的绝好场地,这些实验实习场地不但是当年的应急基地,而且后来也成为学校挂牌的长远实习基地,并逐步把相关内容的教学基地推向了柳州、南宁等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广西各地市城镇的市政工程都是我们广阔的实验实习基地。
  第二步是加紧校内实验室建设。为此,我曾与实验室负责人一起到湖南大学等高校调研、参观,学习兄弟院校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为后来的的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四件大事—抓新专业的教材建设。教材是专业建设的基本硬件,建系初期,我们尚没有一点基础,只能使用其它兄弟院校的教材。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编写教材也已提到了议事日程。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我系专业教师的努力,自编教材陆续出笼。1998年底,我率先向科学出版社提交了我主编的30多万字的《固体废物处理工程》书稿,2000年,该书终于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同行们的认可。2006年,科学出版社又要求我们对该书进行补充修改出增订版。2007年底,70多万字的《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第二版(增订版)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广西高校环境科学领域的空白,并曾获得了广西区教育厅的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五件大事—下大力抓科研项目。在环科系成立初期,教师由于刚涉及环境治理领域,科研能力还未被社会所认同,外出揽科研项目还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措施是抓住3个环节:一是与联合办学单位联手搞科研;二是抓社会急需的横向项目;三是瞄准纵向项目。通过这三个环节,系里的科研项目从小到大逐步加多,终于有了起色。
  环科系最早的横向科研项目是与联合办学单位联手搞科研。1995年与市城建局签订了“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复合肥的试验研究”,由我系与市环卫处合作研究。在近两年的时间内,我与市环卫处的赵晓雷主任、赵梦副主任及谢连有工程师等考察了长江及珠江流域主要城市成都、绵阳、武汉、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地的垃圾处理工程,后在灵川化肥厂李副厂长的支援和亲自参与下研制生产了6吨生活垃圾复合肥,分别在广西柑桔研究所、桂林地区农科所、桂林市蔬菜研究所以及桂林郊县的灵川大河乡、临桂五通镇等多个试验点的柑桔、蔬菜和水稻进行了试用试验,在柑桔所沈丽娟研究员、地区农科所任书志高级农艺师、蔬菜所所长叶爱珍高级农艺师的支持和参与下,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增产普遍在15℅以上,且明显改善了作物的品质,取得了较好的试用效果,与当时进口的狮马牌复合肥不差上下,极具推广价值,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和产业化提供了经验和前提条件。本项目的结题报告《城市生活垃圾复合肥生产工艺设计》已在《环境污染与防治》(1999.N0.3)上发表,曾获得广西区科技厅科研成果二等奖。由于试验获得了成功,我又受邀为中德合作的桂林市平山垃圾堆肥厂提交了日处理400吨生活垃圾复合肥的生产线设计,投产后生产线运行正常,肥料畅销,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随后又抓了邻近县中小企业污水处理的横向研究项目。在这段时间里,我与系里的一批青年教师——张学洪、王敦球、李金城、许立巍等一起先后承担并完成了资源、兴安、全州等县的选矿废水、冶炼废水、酒厂废水、造纸废水、米粉厂废水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工程项目,通过环保部门的现场验收,达到了出水排放标准,全面完成了项目的研究任务。其中包括:兴安县的牛塘界钨矿、资源县的资源钨矿选矿废水,全州县的湘山酒厂废水,全州县安和一、二纸厂废水、资源县的中峰冶炼废水、桂林米粉厂废水、乐满地生活污水等。通过这批中小企业废水处理工程的研究,一是培养锻炼了人才,在研究水平与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二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经济收入;三是提高了系里教师科研能力的社会认可度、扩大了学院的影响,这都为后来学校获取更高级别的纵向科研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完成上述横向科研项目的基础上,1998年,我和张学洪教授分别获得了广西区科技厅的两个纵向科研项目。我的项目是新产品试制——《用废旧塑料生产复合建筑材料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对废旧塑料的改性试验研究,表明将其再生改性后,不但可提高废旧塑料的回收价值,而且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途征,是一个可产业化的好项目。总之,我们以这些中小型项目为起点,之后科研项目就逐渐增多,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日后承担更多的国家科研项目打下了基础。
  第六件事是完成了原化探专业学生的转型。新专业上马了,老专业尚未毕业的在读生向何处去?为了处理好新老专业的转型接轨,我们按照学生自愿、辅修第二专业的办法,稳妥地完成了学生新老专业的交替分流,让他们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而走了上工作岗位。
  联合办学的实践证明:在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新形势下,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新办专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其成效是显著的,并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获得了广西区教育厅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从而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地位与威望。当时的环境科学系就像一颗绿色希望之星在广西大地掘起,为培养我国的环保人才做出了贡献。
  在环境科学系成立刚一周年的时侯,桂林市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专题会在我校召开。1994年6月15日的《桂林工学院》院报头版曾有报导:“我院环境科学系与桂林市环保局、市环保协会于5月27日下午三时整,在我院屏风园报告厅联合举办了桂林市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专家学术报告会。会议由环境科学系主任杨国清教授主持,桂林市副市长林观华、市环保局书记黄世琦、副局长卢寿民、唐新浩,桂林医学院院长等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说明我校环境科学系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与认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桂林工学院升级为www. asia28365.com后,环境科学系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设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2012年起在区内按一本招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可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得到了惊人的发展,现全院教职工中高级职称教师50余人,年实际到位科研经费约2800万元,学院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的名气和影响。这一飞跃的发展,不能不让人点赞,真让人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感。
  回顾几十年的教师生涯,最终在屏风山下圆了我的教师梦,并为之孜孜不倦地奋斗了一生。我为“桂工人”骄傲,我爱www. asia28365.com,并愿为其恪守余生,尽我晚年的微薄之力。
  谨以此文庆祝www. asia28365.com成立60周年!

关闭窗口